乔治·克鲁佐的电影《密告》
(法)蒂埃里·贝托米埃
黄晓吉 翻译
《密告》是首部法国“黑色电影”,拍摄于二战时期,当时的法国被德国占领。导演 Clouzot 通过影片反映了战时的紧张气氛和人人自危的心理。影片自上映伊始便引起轩然大波,遭到维希政府、抵抗运动和天主教派的多方谴责。法国解放之后,影片曾一度被禁播,多亏了 Jean Cocteau 和 Jean-Paul Sartre 才得以重见天日。诚然,Clouzot 的辛辣抨击遭致了多方报复,但事实上他从未曾企图对人性的善恶进行分析,他在片中呈现的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一点是所有大师级人物的共性。另一方面,通过本片,我们不难发一个所有社会团体的通病,即对谣言和人身攻击的盲从。回溯历史,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类似影片中的揭发检举行为数不胜数,俨然,他人受难变成了自保、自律和自醒……
要说影片的出彩之处,那就在于它历数了人性的黑暗面。每个人似乎都有斑斑劣迹,但却又无罪之有。法国被占时期,有1%的人屈服于德国,有1%的人坚持抵抗,但不要忘了,剩下98%的中间人群都渴望生存和自保。影片中有关键性一幕是这样的:医院负责人 Michel Vorzet 一边摆弄着天花板上垂下的吊灯,一般感叹:哪里是黑暗哪里是光明,谁能明辨是非黑白? Germain 教授无法忍受他所说的一切,试图控制住摇晃的灯泡,结果却烫到了手……影片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导演也并不想对这样或那样的人性弱点进行指责,酗酒、通奸、懦弱……有谁是完美无瑕的,又有谁能置身事外呢?于是,“乌鸦”开始了它的游戏……问题出现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遭到谴责——被迫之下,人们开始了排查: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长期潜伏的暗流都将在不经意间群起泛滥(Jean Giono 的《波兰磨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护士 Marie Corbin 被淹没人群的猜疑中,这一幕将大众的盲从和复仇心理展示地一览无遗。一旦所有人的偏执加剧,后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最好的那个未必能笑到最后。(二战中,盖世太保因为匿名信而垮台;Truffaut 的《最后一班地铁》在这一点上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影片还有另外一个亮点: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女性在战争时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认可:Clouzot从侧面表达了对女性的敬意。影片中所有的主要女性角色都遭到非难——她们之中有些被误认为“乌鸦”——与此同时,她们中的每一个都承受着心灵和情感的创伤;她们甚至害怕为了自我崛起而战斗(她们不愿孤军奋战……)。事实上这一切映射了法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状。
尽管片中没有设置侦探角色,没有将黑夜作为主要场景,我们还是不得不提一下“黑色电影”这一话题。首先影片中不乏”致命女人”(时髦的棕发女郎 Denise,佯装生病勾引医生;平淡无奇的 Laura Vorzet,渴望得到深爱的男人)。其次,整个村子都被压抑和沉闷所笼罩,随着“乌鸦”的匿名信而愈演愈烈。Michel Vorzet 医生并非平白无故在办公室张贴全村气温表,看似讽刺的举动,却大有用意。另外,Clouzot非常巧妙地用镜头提升悬念:匿名信先后从教堂回廊和柩车上飘落下来,如同落叶一般,而人们像躲瘟疫一般对之都避闪不及。每个场景都精益求精,记得电影的序幕是这样拉开的:在慢镜头扫过村子的坟地之后,镜头转向了面对教堂屋顶和村庄的铁门,铁门奇迹般地打开,仿佛一个外来的“怪兽”(恶念,德国人?)脱了缰,人们的良知将会遭到怎样的摧残……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