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里奥雷的电影《我会好起来》

(法)蒂埃里·贝托米埃
张洁之 翻译

    菲利浦·里奥雷指导的最后一部影片《我会好起来》在2007年凯撒奖评选中独领风骚,一举收获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电影对白三项提名。影片众星云集,影星加德·迈哈(法国著名喜剧演员),梅勒尼·劳伦联手出演了一对关系密切、情感复杂的父女。前者凭借父亲一角获得凯撒奖最佳男配角奖,后者凭借女儿一角获得最佳新人奖。纵观全片,两人的表演均可圈可点,且相得益彰。这不仅为提高了影片的可信度,也烘托出影片的现实主义色彩。

    影片着眼于家庭悲剧,巧妙串起多个家庭问题,并延续法国电影一贯的煽情路线。这一系列的问题即包括了两代人交流代沟,也包含了青年人为确立身份时所处的尴尬的境地。面对父母,孩子们更多的是反抗或对立,他们很少选择简单地服从。而面对孩子对于自由的渴望和慢慢丧失的自信,家长们也是左右为难。双胞胎弟弟洛伊克的失踪让整个家庭陷入不安,而他失踪的真相家人也闭而不谈(寻找自主?想要独立……?)莉莉为此陷入焦虑,丧失生活的斗志(在当代社会中,当我们遭遇困难挫折,往往我们很难得到真正的帮助和指导。“失去你犹如失去整个世界”心情大致如此。),患厌食症,之后是抑郁症。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莉莉为何一蹶不振?或许这源于社会的过度净化,孩子们很少真正遭遇社会挫折;或许这也源于医学等科学因素非正当介入。当我们看到医生强制女孩住院接受治疗,限制女孩与父母见面,我们质问:难道在某种程度上医生就能代替整个家庭,能代替整个世界的原始情感。我们不仅高呼,整个法国社会陷入一种个人主义的病态,我们对科学的信仰似乎超过了亲情和血缘。

    如果说梅勒尼·劳伦塑造了MP3时代年轻女孩莉莉的形象,那么贯穿影片的歌曲U turn (Lili)(由Aaron演唱,并取得巨大成功)似一缕清风,稍稍平抚女孩的心灵,也给父亲带来些宽慰。

    菲利浦·里奥雷的另一部影片《比翼双飞》(很多法国电影在拍摄后20多年才被允许放映)明显带有2000年的纪实痕迹。导演试图功过含蓄隐蔽的手法,让观众探索法国社会的种种弊端。本片中,菲利普故伎重演,运用漫画式的手法并加以夸大,由此也陷入某种俗套的情节中。父母时刻守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看着大众明星制造的娱乐节目(这里就有Patrick Sébastien,年轻人的偶像,法国人的焦点)。小店老板(小型便利店/街角食品店)带有宗族歧视,观念狭隘,行为粗俗;便利店的顾客表情僵硬,对收银员抱怨不停。晚会上,人们谈论着无关痛痒的话题。周末全家团聚,共享丰盛的烤肉大餐……对,我不否认这种现象在法国确实存在,导演对法国社会的描写也正中靶心。哪个孩子不和家长闹点别扭?在家长的过度溺爱后,哪个孩子不抱怨小资生活平庸乏味、波澜不惊?但我总觉得导演故意夸大,或者说他把法国社会揉成一团,这未免有些粗俗,有些草率吧。这表面和谐宁静的家庭氛围,不免让我联想起电影《楚门的世界》,我想莉莉眼里的世界大致如此。

    尽管影片存在着些许不尽人意,尽管影片缺乏艺术野心,影片的台词依然可圈可点。几句出乎意料的对白,张显出电影的情节魅力。此外,父亲一角色(令人憎恶或是英雄主义?)被塑造地活灵活现,他(他女儿?)也盘活了整个电影。如果你想深入人物情感,或者感受人物间密切的关系,这部影片不会让你失望。但是切忌,观看时请自备手帕。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