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的往昔与今朝

(法)蒂埃里·贝托米埃
张洁之 翻译

秋水伊人/瑟堡的雨伞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1964
法国
雅克·戴美
90分钟

曾经
Once
2006
爱尔兰
约翰·卡尼
85分钟

    一个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获得者,另一个是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的“最受观众喜爱故事片”。两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音乐出色的融入到故事叙述脉络里。在这两部音乐剧中,一些日常消费品充当了人物之间的纽带:在《秋水伊人》里,我们的恋人共处一把雨伞下(雨伞并不能让他们远离当时的一些重大事件:男主角,Guy,正要出发奔赴阿尔及利亚战场);在《曾经》里,主人公的相遇还多亏了一个出故障的吸尘器。戴美的电影将人物置于物质主义横行的时代背景下(女主人公Geneviève,在她母亲的怂恿下最后嫁给了一个钻石商);而卡尼的电影象是敲响了丧钟:在移民和贫困的大背景下,家用电器都不运转了(那个原籍俄国的年轻女人努力在她极小的公寓里残喘生存,而主人公是大街上的流浪歌手)。另一个有趣的看点是,这里两部电影讲述了两个让人深受启发的爱情故事,没有好莱坞似的大团圆结局,只是两个人的命运在舞曲中交叉相遇。

    除了惊叹于标志法国电影精华之一的米歇尔·莱格朗那震撼人心的音乐外,我们还要称赞一下戴美将胶片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艺术:是的,那些粉红色的,海棠色的,蓝色的,绿色的,橙色的背景很差劲;是的,那恋人间的海誓山盟以及在火车站站台惜别的话语好象直接从小说里摘录下来的。可是,注意了,也正是这里摄影超越了整体:它将最日常的对话和永恒的誓言不经心地混合,它一直在用喜剧的感觉来处理那些最具戏剧性的场景(特别是Geneviève得知自己有了Guy的孩子,而Guy已经离开去服两年的兵役时,Geneviève的母亲问她怎么会怀孕的,Geneviève回答道:我向你保证,就跟所有人一样。)

    戴美的电影也同样是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的法国社会的缩影。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僵化,道德的负荷是多么地让人窒息。年轻人在战前的舞会上相遇(橙汁,华尔兹,领带和白衬衫)。他们被要求一定要乖乖听父母的话。当时,未婚先孕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丑闻。简短来说,对于年轻的一代,没有什么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对于Guy Geneviève这对年轻的夫妇,他们没有什么大的野心,只想拥有一个白色的汽车加油站。Geneviève 从阿尔及利亚回来,却被所有人遗忘,在他的身上孕育了一些反抗的种子:他和老板吵架后辞职了,不再刮胡子,在酒吧里和一些女孩子夜不归宿。可是最终他还是回到了属于他的位置。在电影摄影棚和雪絮的背景下,电影的最后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使德美的电影成为法国浪漫电影的标志之作。

    《曾经》是在07年既叫好又叫座的独立电影之一。它的自然自发性给予这部电影一种真实的美丽。这部电影的主要演员也承认,电影象是在一夜之间拍成的一样。戴美的电影也有这个特点:处处散发着自然的音乐剧。流浪的钢琴手拖着她坏掉的钢琴,象人牵着狗绳拖着狗,同街头歌者(修吸尘器的人)在奇怪的地方相遇了——钢琴旁,他们即兴表演了几首小调。而这次合作发展成为了一种心意相通的默契。可是美好的爱情故事却嘎然而止,再次回归平静。

    这部现代电影杰作一直保持着平凡场景,演员真挚的表演,用扛在肩头,控制很好的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以及恰倒好处的旋律之间的平衡。每一首歌都是日常生活的反映:街上,乐器店,朋友聚会,单人房间里的即兴表演。电影几乎从头唱到尾。而这些歌曲也成功地悄悄推进了故事发展:它们反映了人物的想法和两个主人公的过去(爱情的失意与希望),也借此在两个主要人物间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对话。

    戴美和卡尼的共同点在于,将自己的作品扎根于时代(奔腾的六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纪初社会边缘阶层艰难的经济状况),创造出了甜蜜中带点苦涩的情感佳作。如果说电影中的那些音乐段子让情节稍显失重,那么两对恋人的日常生活就一直以一种超现实的方法来处理。这两部有些音乐戏剧感觉的音乐剧,得益于演员充满热情和创造性的自然表演以及分散在故事叙述中表达心境的音符,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尽情欣赏这两出音乐剧中的翘楚之作。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