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维尔的电影《海的沉默》
(法)蒂埃里·贝托米埃
张洁之 翻译
为了能将维尔高的小说《沉默之海》搬上银屏,导演梅尔维尔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作为二战期间法国抵抗运动的成员, 维尔高在战争期间写成了这本小说,并坚决反对将其改编成电影。为此,梅尔维尔向他保证,电影将首先播映给参加过抵抗运动的人们,让后者评判电影是否忠实再现了小说原著。这样,梅尔维尔才最终得到了维尔高的许可。电影的拍摄在27天内结束,取景就在维尔高家中。在拍摄期间,电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尽管制作费用紧张,这部电影依旧对后世的电影工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如果你看了梅尔维尔(仅32岁)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你大概就会理解为何人们把他赞为“新浪潮”导演“教父”。尽管缺乏经验,梅尔维尔在拍摄中依旧表现了令人赞美的严密性,他用影片证明电影工作者的职业并非隶属于一个“阶层”,导演并非是那些经过20年摄影棚训练后制造的精英。我们是艺术家,我们并非艺术家,我们是天生的艺术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部极低成本的影片。梅尔维尔在片中大胆起用新人,(这也是摄影指导亨利·迪凯的首部电影),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和主创人员也显示了惊人的艺术功底:我们能在马勒,夏布洛尔,特吕弗的电影中看到迪凯的作品并非是一种巧合。最后我们必须关注梅尔维尔对于维尔高作品的自然改编的技巧。他成功将号称无法改编的小说搬上银幕,旁白的恰当运用让画面丝毫不带有沉重感。尽管特吕弗从未因此直接向他表达敬意(笔者个人意见),但人们依旧情不自禁地觉得,在特吕弗的作品中,尤其是对于《朱尔与吉姆》的再创作中,明显带有梅尔维尔改编手法的烙印。
可以说,《海的沉默》以其情节进展独有的节奏打动了观众。在作品《时间封印》中,塔科夫斯基在谈到剪辑合成的效率之前,特别强调了电影镜头的节奏问题。梅尔维尔的风格中最令人惊奇之处,莫过于那种可以将每个镜头的律动感掌握得恰到好处的功力:尽管电影剧本的分镜头起初是极其重复的(如每天晚上,德国军官都要和他的客人——一位老人和他的侄女说话,可他们始终缄默不语)。而每一组镜头又始终以“祝您晚安”结尾,紧接着就是画面渐渐没入黑暗,但这种处理产生的效果豪无夸张之嫌,并显得十分顺里成章:梅尔维尔那深厚的艺术表现力,能让每一组小镜头都显得如此真实可信,其原因就在于,他把协调的韵律带入每一个场景。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拍摄独白,很容易落入戏剧化、僵硬、矫揉造作等俗套中,但梅尔维尔却有着这样的天赋,无论是对白和还是无言的片段都做得相当出色。
主人的沉默在他看来正构成了一种有力的对抗:面对谈兴极浓的德国士兵,老头行为显得尤为暴躁——一来可以表达愤怒之情,二来又可以不冷落客人。即使我们微微感到年轻女子在引诱德国士兵,我们更多体会到的是她也尽力避免流露出半点对男子的倾心,因为这与当时主流的道德观相矛盾。尤其是静默无声时,影片的确存在着一种高度的紧张气氛,但此时旁白的运用恰到好处,它不仅对应士兵的独白,更使得影片自始至终在呼吸起伏。由此,导演在两个不用语言沟通的世界间搭建起平衡。在维尔高的作品中,梅尔维勒需要有绝对的敏感才能成功地表现出这种力量。
最后要谈的是出彩的画面。导演在拍摄两主人通常采用了俯摄的手法,而拍摄德国人时改用仰摄;另外我们还不难发现光与影在影片中的灵活运用(侄女在做针线活,德国士兵的身影投射在女孩的背部;女孩在影片中经常处于逆光位,这样可以将她的眼神置于阴影中)。最后我们看到两只想彼此握起但是又从来没有牵在一起的手,这个细节宛如戏中之戏,透露出女孩和德国士兵的关系。另外值得我们深思的还有音效的使用(比如嘀嗒作响的吊钟若隐若现),演员的眼神——尾声我们看到女孩眼睛的特写,眼神中,我们找不到一丝对于敌人的爱而留露出的背叛。梅尔维尔仅此一笔却已是神来之笔。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