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

于东田

    《美丽心灵》 (A Beautiful Mind)在刚刚公布的74届奥斯卡获奖名单里占据显赫地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Ron Howard)、最佳女配角(Jennifer Connelly)、最佳改编剧本(Akiva Goldsman)。

    观摩这个片子的时候,大学同学打来电话,抱怨的刚好是《美丽心灵》——“奥斯卡”大赢家让电话线那边的电影虫子失望至极。我上大学时,这位同学到处搜刮录象带在晚自修的时间放映。就在那些日子,我看到了《莫扎特之死》、《狂恋大提琴》、《篱笆》、《我枪击了安迪•沃华》。这几部影片都是描写天才因为不适应社会导致的自我折磨,以及他们对周围人造成的有心无意的伤害。

电影《美丽心灵》    说到《美丽心灵》的主题,和上面的几部片子差之不远。现实里的小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是他那一代数学家中的顶尖高手。希区柯克说过:“任何行业中,凡是能达到顶尖高手境界的,都是一种艺术,皆值得一观。”所以 导演把他的故事搬上了荧幕,出于对票房的顾及,炙手可热的 Russell Crowe 担纲主角。1947年,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这个“神秘的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在大学才子堆里是个异数:没有上预备班的经历,也没有遗产或富足的亲戚资助他进入“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但普林斯顿最具声誉的奖学金证明他确实属于普林斯顿这个团队。纳什对优雅的社会交际不屑一顾或者说是一窍不通,他像大多数天才一样,自我封闭成性。从电影里看年青时的他应该是一个绝对的教育怀疑论者:他在学生时代对上课就毫无兴致;后来自己当了教授站上了讲台,“上课纯粹是浪费时间”成了他的口头禅。他整天沉迷着的只是一件事:寻找一个真正有创意的理论。他象一切对事业成功雄心勃勃的人一样,自我中心,赋予自己从事的研究以强烈的使命感。

    普林斯顿的数学系竞争十分激烈,从小就被当作“神童”、“天才”的纳什决不容忍自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失败:和同学对弈围棋,他一败北就神经质地仓皇逃走,还弄翻了棋盘。这时他的第一个幻象出现了:独居一室的他突然有了一个室友 ,他十分容忍纳什的怪癖,不断怂恿他当个伟人。一天夜里,纳什和一些同学在当地洒吧娱乐,男青年们对一个热情性感的美女的反应引发了纳什的灵感。当纳什观察着这些竞争对手时,常常在他脑海里酝酿的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他随之撰写出了关于博奕论的论文——“竞争中的数学”——大胆地将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当他指证这个已经被人们接受了150年的思想已变得陈旧过时,纳什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改变。

    纳什后来获得了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这可是一个众人觊觎的位置,但是他对这些并不满意。科学曾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获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在,冷战盛行,纳什渴望在这场新的冲突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他的愿望得到了“实现”,神秘兮兮的William ParcherEd Harris饰)招募他参加一个绝密的任务,破解敌人的密码。在片子的后半部,观众会发现William Parcher只是纳什的第二个幻象,其作用类似于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里Hoffman饰演的魔鬼。

电影《美丽心灵》

    纳什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耗神的工作中。同时,纳什受到了一种全新的挑战,但是这次的挑战却是来自光彩照人的艾丽西亚(Alicia Larde,Jennifer Connelly饰),一个物理系学生,她把纳什引入了一个从来没有认真考虑和接触过的领域——爱情。

    好莱坞式的浪漫恋爱开始了,它近乎程式化,其主要内容不外乎包括:1、表现女主角独特个性的初遇——她通常是大胆地解决了一个旁人不敢触即的难题;2、办公室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她证明了自己不仅外表艳若桃花、做派勇敢决断,还有一个聪慧的头脑,专业出类拔萃;3、以大场面为背景的眉目传情:显耀人物参加的宴会上,女主角穿着华贵露背晚装与男主角进行高级的调情。要点是出现贯穿影片的定情信物——这回是一张绣花白手帕,并有类似97年版《泰坦尼克》的可作为宣传广告的招牌双人镜头——俩人望星空;4、与众不同的求婚方式:讨论宇宙无限大的证明,结论是只有心灵能做证——就像爱情。

    纳什和艾丽西亚结婚了。作为一个对家庭负责的男人,他不能告诉妻子他正在为Parcher 从事的危险项目,因为“若稍有不慎泄了密,后果将不堪设想”。纳什深深着迷于这份秘密“工作”。最终他在这些无法抵御的错觉中失落了自己。应该承认,数学家传记拍摄起来确有难度:普通观众不大会关心专业的数学问题,《美丽心灵》先天就不具备许多讨巧的因素,不同于《莫扎特传》、《狂恋大提琴》里可以顺理成章地加入华美的乐段,《篱笆》里方便摄影机调度的紧张的国际象棋对弈场面,《我枪击了安迪•沃华》里的可以满足观众猎奇心态的边缘人污七八糟的生活,聪明的导演在纳什的幻觉里加入了苏联间谍追杀纳什的场面,情节激动人心,套用的是好莱坞经典汽车追逐枪战模式。

    纳什患上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丈夫的遭遇让艾丽西亚吓坏了,她挣扎在被毁天才爱的重压下。随之到来的每一天都似乎会给他们带来新的恐怖,但是艾丽西亚仍然坚信她爱着的男人身上保留着超凡魅力,这便是支撑她遵守和他“厮守一生”的承诺的源泉所在。精神疾病容易复发,纳什无力抵抗幻影Parcher的胁迫,继续从事不存在的破译密码的工作。在他险些把儿子淹死在浴缸里后,妻子对他绝望了。就在她要离开他的千钧一发之际,纳什自己突然醒悟了,他意识到室友的侄女——他的第三个幻象——在五年里从未长大过。他终于直面了自己的疾病,决定与这种被认为是只能好转却无法治愈的疾病作斗争。

    妻子艾丽西亚把自己的全部经历用于照顾丈夫和儿子,她是丈夫继续数学研究的动力。他在博奕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1994年11月的诺贝尔奖之夜属于了纳什,他向全世界表达了对妻子的敬意。颁奖会后,纳什看到了三个幻像,他们远远地站着,仿佛再也不会对他构成威胁——他的病的确无法治愈。导演在这场戏里用充满煽动性的镜头向观众宣布:艾丽西亚的自我牺牲终于有了令人满意的回报;纳什夫妻俩坚贞不渝的爱情终于结出了硕果。我无法理解一部制作还算精良的影片在思想层面仅停留在这样一个水准上:一个女人的青春智慧是一个世界大奖就能抵消得了的吗?女人到底要为一种会随时间改变的承诺付出多少代价才能营造起类似“贞洁牌坊”的虚荣?生活在天才的阴影里的人们到底要不要拒绝这种??的境遇?而面对这样的境遇是无条件忍受符合道德,还是反抗符合道德?这种种在《莫扎特传》、《狂恋大提琴》、《篱笆》、《我枪击了安迪•沃华》里从不同角度提出论证的问题,《美丽心灵》都一一回避,它讴歌的也许仅仅是一种固执。

    《美丽心灵》的导演霍华德(Ron Howard)自两岁起就在舞台剧里亮相,后来在多部影视片里扮演青春偶像式的人物,23岁即执导了喜剧片“Grand Theft Auto”(1977年)并获成功,目前成为好莱坞为数不多的身兼演员、编剧、制片及导演于一身的人。霍华德以前拍摄的影片,如《阿波罗13号》(“Apollo 13”,1995年)、《艾德私人频道》(“Ed TV”,1999年)、《格林奇偷走圣诞节》(“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2000年),这几部影片算得上以独到的创作方法处理老套的主题。但他在诠释纳什这个人的际遇时明显地力不从心。“奥斯卡”的小金人落入霍华德囊中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这是“奥斯卡”一贯作风的体现:向好莱坞的好公民致意,对麻醉众人心灵的造梦者们表示感谢;其二,2001年的美国商业院线的确再没有更另人惊喜的故事片奉献给大家。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