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电影宗师的金色瞬间

——达辛和黑色电影

孙孟晋

    不知道这位黑色电影大师在去世前,有没有遥望过纽约或者洛杉矶?他是麦卡锡主义的牺牲品,他也遭受过希腊军政府的驱逐。朱尔斯•达辛,一生拍片并不多,但凭借着早年在美国故乡拍摄的那几部电影——《血溅虎头门》、《赤裸城市》、《盗贼公路》和《四海本色》,就足以跻身大师行列。

    达辛当年创业的美国社会也非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盗贼与娼妓、饥饿与犯罪充斥于市。在那样的环境下,多数年轻电影人只有一个目的——谋生。在2005年的访谈里,达辛提到了欧洲作者电影巨匠费里尼对《赤裸城市》的喜爱,喜欢这部电影的还包括夏布罗尔、戈达尔。

    美国在四五十年代诞生了一大批在电影本体上非常有建树的电影人,虽然他们在人文方面的建树不如后来在欧洲确立大师地位的同行们,但在他们的作品里有着属于电影本身的纯粹与高超,这些人里包括达辛。

    关于黑色电影的概念,国人最早接触的还是法国黑色电影,如梅尔维尔、乔治•克鲁佐,即使大家很早观看的《马尔他之鹰》,在那年头也不会去联想和《乱世佳人》的区别。话说回来,美国那批黑色电影(Film Noir)的被确认,也是二战后一批法国电影研究者的发现。达辛能在流亡法国期间拍摄《男人的争斗》也和黑色电影的时兴有关。

    我几乎没有看过比《血溅虎头门》更令人绝望的越狱电影了,也很少看到像《赤裸城市》这样的意图包容都市市民生活的犯罪电影。朱尔斯•达辛不是那批“黑色电影”影人里最会讲故事的人,但他是影像追求和外延扩张最有心得的导演之一。

    《赤裸城市》一上来的镜头就令人叹为观止,直升机的俯拍有一种直接聚焦城市的野心,而接下来的谋杀场面更是寥寥数笔,比兴手法有画龙点睛的意味。从浴缸的水龙头特写到洒水车的洒水,隐喻了局部犯罪到城市大范围犯罪的视角转换。在《赤裸城市》里,一对发现罪恶的眼睛扫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大概是命运里就藏着黑色的种子,在黑色电影里,你很难寻找到不贪婪的灵魂,而且,对世界的悲观情绪往往落实到夜幕下的人物光影,那是一种要吞没主人公的黑影,这是黑色电影的一大特色。同时,你观看到的社会是病态的、疯狂的,犯罪是黑色电影导演描写他们身处环境的最佳途径。

    其实,《赤裸城市》并非是最黑的黑色电影,它甚至可以被称为其他类型电影。因为朱尔斯•达辛更刻意于对黑色社会的横截面的挖掘。他差一点就成为了影像社会学家,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黑泽明的《野良犬》。

    黑色电影只是一种风格,美国四十年代那批开拓者当年只是针对好莱坞主流电影的粉饰人生,而不约而同地对黑色人生情有独钟。至于当今电影里的黑色谱系,应该早已是形式主义美学的泛滥品。当年黑色电影的冷酷被无数双手传递与发扬着而变形。杜琪峰黑帮电影的黑色其实更是一种非常美学意义的色彩,它夸张到把背后的社会景象虚拟了,布赖恩•德•帕马也是这样一位黑色美学大师,但他们无不有点贫血。

    人的命运是决定一切的,正如黑色电影所揭示的生命意义那样。我们从达辛的坎坷人生中,也能发现一些黑色弥漫。他在做希区库克的助理时,接过希大师无理抛过来的金鱼缸,这个经历在若干年后被他回忆起来,却越来越不黑色了。我相信,当他的希腊演员出生的妻子做了文化部长之后,他的生命黑色彻底变成了彩色。

    我爱黑色电影,它的确让人迷恋。

附选:十大黑色电影(40年代---50年代末美国黑色电影)

《马尔他之鹰》(The Maltese Falcon,1941,Johe Huston)
《刽子手》(This Gun for Hire,1942,Frank Tuttle)
《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1944,Billy Wilder)
《劳拉》(Laura,1944,Otto Preminger)
《旋涡之外》(Out of the Past,1946,Jacques Tourneur)
《大钟》(The Big Clock,1948,John Farrow)
《十字交锋》(Criss Cross,1948,Robert Siodmark)
《夜晚与城市》(Night and the city,1950,Jules Dassion)
《死吻》(Kiss Me Deadly,1955,Robert Aldrich)
《邪恶的接触》(Touch of Evil,1958,Orson Welles)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