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

于东田

    《肖申克的救赎》(1994年)在电影界的地位宛如基督,出身平民,却取得了深入人类灵魂的杰出成就——它不过是低产导演Frank Darabont的处女作,不依仗先进科技的视觉造梦,没有惊心动魄的动作场面,却受到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一致赞誉,在公映时成为票房黑马;好几位影评人把它列入上个世纪90年代最佳影片之列;在权威网站上的调研中,此片以罕有的十万张以上的票数获得“有史以来最佳影片”的第一名。

    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着力点在于刻画人物上。安迪,一个被指控为杀妻犯而入狱的银行家,表面上沉默寡言、不动声色,暗地里却定下逃狱大计,经过十数年的忍辱负重,最终成功地获得自由,并让罪人各得其所。雷德,一个老犯人,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他和安迪之间有着一种默契,一种充满男人味的友情,正是对这两个男人的同情和关注,支撑着观众的观赏兴趣维持漫长的140分钟,贯穿头尾而且只增不减。

    影片突破了传统“越狱片”的类型限制,全片剧情结构精密,不动声色地完全控制着观众的情绪,表现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表现黑暗世界的同时颂扬了自由和公正,透露着正义战胜邪恶的健康情绪。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沉默寡言、敢与邪恶斗争、有人情味、聪明坚定、专业精通——正是这些素质,让安迪在复杂的环境里得以保存,让安迪战胜了监狱里的黑暗份子,让安迪赢得了友谊和尊重,让安迪为监狱办起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图书馆,改善了安迪和狱友们的生存质量——安迪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字形象已然树立起来了。观众对安迪有了强烈的感情:同情、敬佩、还有为他的命运的担忧。到后来,安迪靠严密的思维、健康的心态、坚韧的毅力秘密支撑了将近20年,让自己终于奔向了自由。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安迪从下水道里钻出来以后,在倾盆大雨里张开自己的双臂,观众与安迪心灵相互碰撞,分享着那重新拥拥抱生命时的狂喜。

    说到底,《肖申克的救赎》依然是一个标准的“美国梦”——虽然有点变形,并被裹上了严冷的罩衣——要成为“笑在最后”的真正的成功者,就是一靠坚忍不拔:小到每周给上面写信,要求图书馆经费,大到长达20年的逃狱准备;二靠一技之长:靠自己的经济、法律知识典狱长及狱警作咨询、做帐,为他们保持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从而改善自己的处境——小到在太阳下看狱友们畅饮啤酒,大到逃狱以后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是“美国梦”,有了“坚忍不拔”和“一计之长”这两样法宝,不管你身陷囚笼还是智商只有70分,你都会成为了不起的大英雄。从这个层面上分析,就主题而论,《肖申克的救赎》和另一部也很著名的电影《阿甘正传》没有什么不同。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