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里的时间——读刘苇的《影像的行板》

孙孟晋

    人,往往在前半生更注重于体验,更严格地说,是生存的一种反抗;而到了后半生,他必须懂得智慧。因为他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读刘苇的书,就像看一个智者的行走。我可能以前过分夸大了他的儒雅,总觉得欣赏他的阅读方式,就足够了。其实,他也在做人生与事业的突围,只是这种突围依然十分儒雅。


    影评的风格,全世界大概多得可怕。有些是很学院派的,好像要把理论的楼阁搭得越大越好,生怕别人不在他的迷宫里迷路。即使是桑塔格也有做大文章之嫌,尽管她在影像上的悟性不可否认。还有一种就是观后感触,有多少买碟者,就有多少感触者。

    刘苇不一样,他是一个文化的穿行者,是灵巧多过铺张的,他将他的阅读的习惯变成了文字,你可以顺着他的思维,发现一个空间,看他的行动乃至沉睡。《影像的行板》的行文,与别人完全不同,它巧就巧在把文学的思考和电影的画面叠在一起。但刘苇的引经据典又不显得突兀,他将文字凝练到了只有一种自然的呼吸。

    他在讨论《朱尔与吉姆》时,联想到了瓦雷里的诗篇,乃至莎士比亚的激情;克鲁佐《密告》里的人物心理色彩,又让这个浸泡在当代西方文化里的评论家敏感到汉娜·阿伦特的人性阐述。他的知识的渊博自然很容易发现《筋疲力尽》里男主人公在引用福克纳的名句:“在忧伤和虚无之间,你选择了谁?”

    一个人给另一个人的启发,其实很简单,就是观察世界的角度。刘苇选择了法国电影,这符合他的个性,我相信他在塞纳河边是不会奔跑的,他会让河流里的倒影吞没掉他。至少,我几乎不能相信他把侯麦分析得那样到位,从知识分子化,到思想大于行动;从男女间的微妙关系,到自我审视,这是他的法国文学、文艺学,乃至哲学的功底起了作用。当然他看萨冈,看到了最后那片衰落的黄黄的枯叶,一般而言,萨冈不像尤瑟纳尔那样雄浑,她显得更是单色体的。

    冷不防,影评里出现了这样的诗意的句子:“忧愁,是轻轻飞翔的寂寞。而孤独,却是剪断了翅膀的忧愁。”大多数情况下,刘苇的文字不过于随性的,他宛如简约版的菲力普·勒吉尤,一切都显得收敛而克制,但一旦你潜入他的思维,你会觉得这是一篇篇集知识与漫游于一体的随笔。

    与时间同在。翻阅这本装潢精致的书,还有一个快感。人最美妙的阅读方式在于,作者有一种牵引的技巧,如刘苇自己所说:“也像是提线木偶,被叙事人提着线,牵动他们跳着爱的华尔兹。”(见《叙事人的华尔兹》)

    读《影像的行板》,令你在时间的瞬间流逝中,抓到想象的影子。我喜欢这样的一种叙事技巧。

    大概这个喜欢在烟斗里品尝时间的人,并不热衷搭建高楼大厦,他也不标榜大隐隐于市。刘苇在慢条斯理中洞察到的,足足编造很厚的书,但他却喜欢烟雾散去时的从容。

    电影这一行有“作者电影”一说,而《影像的行板》则属于“作者影评”。刘苇依然会不断地穿梭在大都市里,在动与静之中达到一种快乐的平静,这是一个给古老而锈迹斑斑的城市大门开锁的人,往往,这样的人有一个消瘦的背影。

    一旦你认识到他的饱满时,你已经被他的智慧的钩子钩起,轻轻地被放到了一个文字缓缓流淌的地方。

    (载《上海壹周》2009年11月24日)

    《影像的行板》,刘苇 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