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影像世界中

刘苇

    马克·卡曾斯(Mark Cousins)是英国资深的电影评论家、研究者和影展策办人,他怀有贡布里希般的雄心,希望撰写一部既具有权威性、涵盖面广阔,又有着活泼生动的叙述形式、能赢得广大读者欢心的世界电影史方面的专著。正如他在《电影的故事》(The Story of Film)中坦言,他仿照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方式撰写此书。然而,在我看来,马克·卡曾斯不仅在体例上仿照贡布里希的做法,他还如同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运用“图像学”原理那样,在《电影的故事》中侧重于电影影像风格的分析,描述电影影像风格形成的变化与现象。尽管此书并不注重电影理论演变的阐述(这也是作者试图回避的),但他在掌握大量信息基础上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对不同导演的影像风格的广泛比较。我想,这正是此书引人注目的焦点所在。

    这部厚实的著作,内容之广泛,涉及到的导演与作品之多令人惊奇。作者以开阔的视野纵览整个世界电影的发展轨迹,并不唯欧洲独尊,而是细致地遴选每一位优秀导演的佳作,挖掘他们影像的语义特征,并通过影像的桥梁走入导演的隐喻世界。

    如果说,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是一条奔腾浩荡的河流;那么,马克·卡曾斯《电影的故事》则是一片丛林,一个汇聚着各种影像资料的小世界。他沉迷其中,不仅观察剧情大片;也细心研究那些自由生长的艺术片奇葩,以及它们特殊的影调变化。时间的要素被淡化了,密集的影像信息交汇在一起。由于他以故事的形式描绘那些通常与人生关联的电影内容,于是各种各样的命运聚合地涌现,交织成一出壮观的“大戏剧”。

    与漫长的艺术历史相比,电影只经历了百年岁月,它还不到艺术史的一个零头。但在这百年里,世界电影已经发展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地步,影像资料的丰富性已很难再靠一己之力作全面的把握。对于仅有百年历史的电影的观察,不能像观察艺术史那样,通过时间的沉淀梳理艺术流变的态势与走向。观察电影的发展,必须放大时间的基量,因为很有可能在这相同的一年里,世界各地的导演对电影艺术做出不同的贡献。就是说不仅要纵观整个电影发展的历史,还要潜入每一位优秀导演作品中作精心的研究,才能对世界电影作全面的把握;犹如安东尼奥尼那部《放大》电影中的摄影师那样,不断放大手中的图片才有可能瞥见其中隐藏的信息——仿佛安东尼奥尼的这部影片就是一个象征,是对电影历史观察方式的一种喻示——令人欣喜的是,马克·卡曾斯正是这样做的。

    也许,我们只要稍稍深入思考就不难发现,在不同影像风格产生的背后,其实是导演们对电影不同认知结果所造成的。但作者没有在书中进一步挖掘导演之间所存在的观念冲突,而是如贡布里希那样认定这是一种“情景逻辑”——事先就假定了发生在电影艺术领域里的一切现象均被认可与鼓励;唯一的价值评判标准来之于导演是否对电影范式的转化提供新的贡献,或者说是否有所创新。基于这样的前提,马克·卡曾斯将自己主要精力投入在影像的敏感性上,放大影像的“底片”,以敏锐的心思,体察与捕捉各种电影所呈现的精妙与新奇,撷取导演们最具个人特色的影像基调,加以分析,有如把沙砾中的钻石挑选出来。

    而马克·卡曾斯这部《电影的故事》就是盛放影像精品的器皿。他在书中摒弃了晦涩与艰深,以随笔的方式,用清新的笔调论述电影发展的故事,将理性辨析与形象描绘,深入研究与细微观察,结合得相当完美,就像水晶器皿外雕刻精美的花饰,与器皿内的珠玉交相辉映。

    其实,电影发展的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电影所做出的特殊的贡献,和电影所提供给人们的丰富多样的形态,以及导演以拓荒者般的勇气回应电影必须有所创新要求挑战的决心——那种不断对灵感尝试的信念,刻意寻找自己声音的智慧,引进新风格的热情,以影像方式对电影哲学构想所作出的创造性的建议等。马克·卡曾斯使我们看到,在好莱坞式的泛情之作与布烈松的极简主义实验作品之间,还存在着大量伟大的电影,它们缤纷各异的形态才是电影美学的生命所在。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