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很黑的青春颜色:《斯佐的爱》

孙孟晋

    曾经有个小孩子问过我:小石子究竟能扔多远。我当时只告诉他,你能扔多远就有多远。后来有点后悔,应该和他说:你想有多远,就能有多远。

    其实,这两个答案还是前面一个好。人的青春期的苦涩与绝望,往往来自于不正确的答案。

    《斯佐的爱》,一部2004年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合拍的成长电影。大凡中亚地区的这类电影都会把社会的动荡和某种成长中的苦涩混合在一起。以前看过的《吉尔吉斯坦少年》就是这样,我们也没理由因为我们的某种猎奇的需求,而再想看到那种世外桃源式的风格。农业社会最后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在外来的热风的烘烤下变得更为贫瘠。

    地下犯罪团伙与黑社会的交易,爱的萌芽和缓慢的生活习惯,人在变动中的本能反映。我看这部电影时没有太想主人公的命运,一个十五岁的被认为精神有点问题的少年,他一定会活着的,但必须付出代价,这类电影的通病是在成人隐秘世界里挖了一个窗口,孩子在窗口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东西。孩子被抓了进去,经过一番痛苦的折磨,最后走向未来。

    见鬼的,明知未来就是陷阱,要把人最初的想法重新整合一遍,但还要走去。一般而言,善良和成长是搅和得最颠来倒去的两个各自发展的元素,感觉到吞苦果之类的事,已经在善良的心田挖去了一块。人生最初的代价,说穿了是对未来这个人的秉性的划定。成长电影,绝对藏着赎救心理的,至少也是对某个错失的恋人的缅怀,或者对长辈曾有的心理对峙的歉疚,诸如友情更是潜意识里的轰隆隆的涛声。而胸怀大者,会越过记忆家园的篱笆,贴紧大地几十分钟。

    几部比较有名的成长电影都有一个着眼点。《征服者贝勒》是逃离的梦想,《孩子们,再见》是友情和做人的尊严,《小偷》是对成人谎言的报复……回看这些故事,无名的感动来自那些镜头抒情里的善良。久别的善良,是导演扔给成年观众的果子,就看你是否珍惜这一口能咬出血的果子。《斯佐的爱》的着眼点是对爱的感恩,一个15岁的少年爱上了比他大很多的女人。女导演来把握这个故事显得爱意绵长,甚至安排了一个阳光的尾巴。对残酷的不忍心下手,和对色调的敏感,构成了一个朴素的人情世界。阳光和黑暗是对等的,所以《斯佐的爱》并不刻意留恋什么,它暴露了变动社会的口子——外来的诱惑与刺激在口子上等待着吞没什么。但人还是在原来的生活状态里,和动荡拉锯着。

    好的导演注重感情,而不是煽情。

    女导演古卡·欧玛洛瓦拍的这部处女作就显示了她的大器,我有点无厘头地想她是不是有一双大手,能挡一下刺眼的光亮,看到远处的风在舞蹈时的冷冽。我基本上相信她一把抓的沙子,能满满盛上一脸盆。这是关于中亚的厚度。老实说,我很喜欢她调配的颜色,饱和度与质感的讲究,在关于贫瘠的描述中将青春的灰暗漂白了很多。

    中亚电影,如果注意色调的处理,注意风刮的速度,注意生活的节奏,大概就能把握到一半了。

    流血是因为人的惯性的抵抗呢,还是轻信了非童话的谎言。就好比是给孩子现实呢,还是梦想。人到中年了,我在给自己敲响警钟:相信命运,还不如回望善良。

    走出去,也是一辈子的事情。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