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印象记

刘 苇

香港购书记

    这次去香港、澳门旅游。对于我来说,最吸引我的,是去那里购台湾版的书。去之前,先在网上查询了一番,知道香港“叶一堂”和“洪叶书店”最为有名,它们各有数家分店,我一一记下它们地址。“叶一堂”以各类外文书为主打,规模相当于上海的思考乐,在大商城内都有驻店;“洪叶书店”以销售台湾版人文类书为主,更以齐全的电影馆丛书闻名,相当于上海的季风。香港书店一大特色,就是二楼书店,那里地贵,书店付不起铺面租金,找书店得抬头“瞻仰”,这倒符合对书的态度。
   
    我的目标首选洪叶书店。到香港后,我就急切想要寻找书店。在进入香港机场时就拿了一份地图,按地址将书店位置在地图上划圈标记。
   
    没想到头两天导游根本就没让我们有自由活动机会,像赶羊似的领着我们在风景区、金饰店、名品店转悠,惟一目的是要掏空我们口袋里的钱。真像一场历险。
   
    到第三天才自由活动。我一大早就往洪叶书店赶去。按地图,我找到最近的它在尖沙咀海防道上那家。地铁出来就是海防道。没走几步就看见它高挂的广告牌:“洪叶书店,二楼”。多么令人亲切啊!尤其是经过昨天黑店历险,看到书店更是感到由衷的喜悦。我腾腾腾跑上二楼,见是有一家书店,但门紧闭。我一看手表,才9点多,记得有人说,书店一般11点才开门(因为买书的人少),除非是开在大商场内的。
   
    那就逛悠呗!前面不远就是著名的海港城——不是景点,而是购物城,庞大到你在里面足以待上大半天。没想到在海港城的三楼,在充斥各种名牌商品里面见到一家书店,自然是叶一堂。很大。气派。里面有许多外文书,那些外文画册真是精美,可惜价格昂贵。终于在角落一处陈列着一些中文书籍,大多是生活、心理、时尚类书,均属内容空泛,装帧漂亮。也有文学书,许多张爱玲、余光中等和西方古典名著之类。我有充裕的时间,在那里慢慢找吧。
   
    首先找到第一本是:《写给雨季的歌——伊莉莎白·碧许诗选》(《The Selected Poems of E.Bishop》),伊莉莎白·碧许(Elizabeth Bishop)着,曾珍珍译,出版:木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定价:93港元。
   
    我知道,这位“碧许”大人,就是毕晓普。书籍装帧淡雅,厚达440页,每一首诗都附有原文,只是我外文差,无法判断译文的质量。较为珍贵的是,在每一首诗后面,附有许多资料,包括与毕晓普这一首诗相关的生平事迹、回忆录和书信片段、以及学者研究的各种观点等。在正文前有杨牧的序,编译者曾珍珍自述和帕斯对毕晓普诗歌的评论。我首先翻阅曾珍珍的自述。她开首的一段是这样的:
   
    “1996年的春天,为了决定是否转往东华大学英文系任较,第一次踏上花莲的土地。花莲市区窄窄的路宽,神色安闲的人潮,仿佛少年期故乡台南的街影;驰车穿越花东纵谷时,留学西雅图游山玩水的岁月一幕幕再现——只觉生命中已流失的某种熟稔,甚至天真,正要跨越年代与国度,在这陌生的地域神奇交会,期许要以另一种变异的面貌,在将到来的未知之中,酝酿着回生的可能。初秋,把先生留在西部,带着两个刚上小学的儿子落脚在三面环山的寿丰乡志学村,第二天在鸟叫声中醒来。丰沛的鸟鸣,一波又一波,不必凝神静听,一道道声音的回廊就在空气中布阵开来。不同的音量,声色,频率,远近;人躺在床上,心神随着此起彼落的鸟声踊舞,冥冥之中,我与诗的文学机缘展开了新的一章。我开始写诗。”
   
    当我读到这一段,我的心微微泛起涟漪,已决定买下这本书。
   
    我找到的第二本书是:《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实践》(THE EMPIRE WRITES BACK——Theory and practice i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比尔·阿希克洛夫特、嘉雷斯·格里菲斯、凯伦·蒂芬 (BILL ASHCROFT,GA RE TH GRIFFITHS,&HELEN TLFFIN)着,刘自荃 译,328页,出版:骆驼出版社,定价:108.90港元。
   
    尽管这本书的出版年月比较早——98年6月,但对我来说,这一理论仍属于新的,在国内,只看到人们在谈论,却还没有看到较为系统阐述该理论的书籍(也许是我孤陋寡闻)。这本书是作为“新韵丛书”中一种,我在总序中看到共翻译引进十二种文学研究理论中的新观念书籍,如《结构与符号学》、《剧场与戏剧符号学》、《后设小说》、《解构理论与实践》等。该书非常系统地阐明了后殖民文学的批评方法、文本策略、对文学理论重构的意义等等,尤其吸引我的是其中对五部具体作品(包括奈保尔在内)运用后殖民理论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与诠释,这也就是书名中的所谓“理论实践”。
   
    我已经注意到,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倾向,可以看出后殖民文学理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影响。高行健、凯尔泰斯·伊姆雷、奈保尔、库切、耶里内克,相对于英、美、法、德、俄等传统文学大国,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后殖民理论文本实践者。该书的封底简介上是这样写的:
   
    “殖民的经验与后殖民世界的挑战,已经导致了新的英语写作的爆发。多样化而有力的文学体,在文化差异如印度、澳洲、西印度群岛、非洲及加拿大,建立了后殖民写作的具体实践,更挑战着文学与文化上现存的经典与主导意念。”
    “该书包罗万象的研究,开展了这些文学间互相关系的论辩,探讨着运作与后殖民文本语言上的强大力量,更显示这些文本如何结构设计,对于隐伏于文学及语言上欧洲中心意念的假设的极端批判。本书是对广泛的后殖民文本及他们于后殖民文化较大课题关系上第一本主要的理论叙述。”
   
    第三本是:《星空中的普鲁斯特》(Proust Among the Stars)Malcolm Bowie着,廖月娟 译,台湾联经出版公司出版,308页,2000年8月第一版,我手上的是9月第二次印刷,92港元。
   
    这是一本论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专著。我有些犹豫,要不要买下。因为,关于《追忆似水年华》的论著,我已经有一些。但当我翻看序言和前几章时,我发现作者的许多观点与我非常契合,他从以下七个角度来论述:自我、时间、艺术、政治、道德、性、死亡。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结合普鲁斯特的内心来阐述作品,将两者水乳交融,揭示作品的意义,文笔深邃,见解独到。作者是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法国文学教授。作者在序言的开首引述了一段《追忆似水年华》文字暗示书名来源的原由:
   
    “真正的旅程只有一条,沐浴在青春之泉的方式也只有一种,不是探访奇乡异地,而是藉有别人的眼睛,透过另一双眼来看这个世界——一百双眼睛就有一百种天地。我们可跟随画家艾尔斯蒂尔的目光,依循作曲家凡德伊的眼神,只要跟着他们,我们真的可以展翅,在星空中翱翔。”
   
    以这种诗意的比喻用来作论著的书名,很得我心。他以形象的文字带我们走进普鲁斯特的经验世界,同他一同迷失在普鲁斯特的绚丽长句中,体会他那优雅的想像和绵延浩瀚的内心旋律。我预感到,阅读这本书,将是一次惬意之旅。
   
    第四本是关于现代艺术的:《拆/解艺术》(The De-definition of Art)Harold Rosenberg着,周丽莲译,270页,98年9月台湾远流出版,70港元。
   
    这是我在该书店看到唯一一本关于前卫艺术论着的书(有许多古典艺术方面的书)。看书的附录,应该是一套几十种艺术理论和分析方面翻译的书系,也许出版年月较早,其它没见到,很可惜。这本书主要汇集了作者对60年代美国纽约重要画展的评论,以及对艺术家和美术馆在展览中所扮演的角色功能,作深入的分析。作者剖析当代各种新形态艺术,在这不断重新定义艺术的拆、解过程中,不无担忧地指出,艺术有滑向庸俗化的趋势。
   
    四本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在收银台结款时,跳出价钱是363.90港元。约400元人民币。太贵了!我问收银员,你们打折吗?他说,一次买到5000港元才打九折。靠!
   
    从海港城出来,我再次折回洪叶书店。我走上二楼,看见门开着,我很兴奋,走进去见是一家很小的书店,里面除了漫画书,什么也没有。这难道就是香港的“季风”?真让人诧异!我问书店小姐,有没有人文类书,她说没有。我又问,是否知道附近还有别的书店吗?她说不知道。我懊丧地沿着窄窄的楼梯下去,楼梯口有个老头瞅了我一眼。
   
    同伴要去别处购物,催着我。我们又坐地铁去中环,逛SOGO商店和时代广场等。时代广场地下应该也有“叶一堂”分店。我找了好久,没找到,一打听才知道,它搬上九楼。我上九楼,见比海港城面积要小,里面全是英文书,诸如克林顿自传、达芬奇密码等,没有一本中文书。
   
    夜晚,华灯初上,我疲惫地折返尖沙咀,寻店吃饭。吃完饭再次折入海防道,看见洪叶书店广告牌亮着灯,高高挂着。这时,我突然醒悟到,香港的二楼(英式)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三楼。我再次蹭蹭蹭走上去,见到下午经过的那家漫画书店,继续上去。果然宽敞明亮书店赫然在目(想起上午的经历,心里咒骂着,香港人怎么这么坏!明明楼上就是书店,却不愿告诉你)。
   
    书店内没有顾客(曾在网上看到说该书店惨淡经营)。只有一个男子守着收银台。我慢慢看,惊讶地发现,占一半江山的是大陆版书籍,其余很多是政治类:诸如毛泽东、周恩来传记,还有很多关于中国第四代领导人的评论书籍,我对政治毫无兴趣,也没有兴致翻阅,我估计大陆的北方游客会对此类书有兴趣。我走到艺术类,果然见到许多电影馆丛书,可惜,好多书大陆已经出版,我也分不清哪些还没出,哪些已经出了。我决定放弃电影馆丛书,找最新的绘画艺术类书籍。我看到《拆/解艺术》这本书,在这里是打8折的(唉!)。还有一本也引起我兴趣,是关于拉丁美洲绘画艺术的,但不是翻译的,是台湾人写的,出版日期也较早,98年的。原价100多港元,现在是74港元。我犹豫了半天,还是没有买。
   
    曾在车上——导游带着我们四处购物转悠时——看见过两家开在铺面的书店,一是“香港书城”,另一是“香港商务印书馆”。这在香港应属实力雄厚的。可惜短短一天时间,没有机会去寻访它们。那天见到“香港书城”时是向晚时分,店内灯火通明,远远一瞥,透过玻璃橱窗,见整齐陈列的书籍,典雅华美。可惜,我与她擦肩而过,留下点点记忆在心中。
   

缆车上的香港

    游香港海洋公园时,必需要坐缆车过山。从山崖的一边缓缓上升,离开依靠,渐渐看见树顶、山石、海水在脚下飘过,它们变得越来越小,那种不踏实会充溢全身。尽管你知道,这一切有安全的保障,但是你会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自己在半空中晃悠,山崖的尖顶在脚下后退,你的心会悬着,觉得没有安全感。而我以为,整个香港似乎就是在这样一座缆车上——当然,是从比喻的角度说的。
   
    香港目前经济不景气,很多人失业。据导游介绍,香港工厂现在全都搬到大陆去了,因此有许多人失业,靠领救济金度日。现在,香港变成一个纯粹旅游城市,一个中转的港口,或者说一个大卖场。发展旅游,当然要依托大陆,可是,在香港人的根深蒂固的观念里,是瞧不起大陆人的。而现在得依靠大陆来发展经济。他们心里很不舒服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对人的逼迫,要比政治压力更使人喘不过气来,那种无回旋余地的压力,会直接催逼着人精神扭曲,滋生嫉妒和仇恨。我从街上仔细观察他们,即便在假日,他们走路也是非常匆忙,神情紧张,脸上没有表情,对大陆人明显表示出轻蔑。他们的生活平均条件要比大陆好。但是,他们没有悠闲的心态,他们的心,就是像坐在缆车上那样悬着的。这是他们过去生活过多仰仗金钱力量的缘故。一旦生活遭受经济低迷的打压,立刻惶恐不安。
   
    到香港第二天,我们被安排进商店购物。那些店几乎有点像以前小说中描述的黑店。里面布置得像迷宫似的,有些墙面是用玻璃做成的,出口是外人无法找到的,明明看见店员走出去,你上去却找不到门在哪里,店内有许多通道,弯弯曲曲,就是通不到出口。柜台也是布成迷宫似的,你沿着柜台走,以为可以走出店门,却还会绕到里面。即便你走到出口,也有保安拦着,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你会走散的,你们团队还没出来,应该由导游带着”。我们这一个旅游团,几乎没人购买那些昂贵的珠宝、首饰,于是,导游始终不肯出店,最后明说要完成指标,几乎在强迫人购买,就差伸进别人口袋掏钱了。这就是香港!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我前面说过一个例子。明明另一家书店就在楼上,营业小姐不愿告诉你。她的心胸怎会狭隘、自私到这样程度?我观察香港街头的报摊,除了报纸外,其余就是漫画、某年运程测算、时尚和边缘化的带色杂志等。他们没有别的精神生活,更谈不上宗教。那些走进庙宇的人,都很实际,就是要求得到财神保佑。可见,他们精神生活逼仄得很!这是过多追求金钱和物质所造成的结果。
   
    当然,香港也不是一无是处。现在香港很干净,地上没有随风飘拂的碎纸屑、烟头等垃圾,严禁在公共场合吸烟。乱扔纸屑和烟头要罚五千元。据说这些措施是SASE后实行的。
   
    香港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很多宾馆的大堂是设在二楼或三楼的,因为地价昂贵,底楼就开商铺了。那里居住房的价格是按英尺来计算的,据说每英尺要一万港元,贵得吓人!所以,他们来上海购房,再贵的房价也觉得便宜。而且,上海的吃也要比香港便宜许多。香港贫富差距很大(当然,上海也是),那些山顶别墅都是上亿的价格,而普通居民就只能租赁政府公房,陈旧、狭小。
   
    总而言之,总体印象香港远比不上上海;无论从环境、人文素养、城市建设等各方面来说。
   

速写澳门

    这一次港澳之行,留下美好印象的地方是澳门——这句话我很想用歌唱性语调说出。澳门与香港尽管比邻,但风土人情、人的心态则完全不同。
   
    在此,我将撇开澳门赌场不谈(曾在那里看到一场豪赌,每几秒钟里就是上百万的进出;人性的丑陋彰显无遗)。仅用极小篇幅谈谈对澳门粗浅观感。
   
    初到澳门,就立刻觉察那里不一样。整个城市似乎笼罩在平静、祥和的气氛中。蜿蜒曲折的街道沿山势而建,风格迥异的房子在不同颜色映衬下,像漂亮积木矗立在绿色怀抱的花园中。那里生活节奏不快,有许多商店很晚开门,或者根本就不开门。因为,那里税赋很少,有些人宁愿享受生活,关门大吉。导游小姐也告诉我们:“睡个懒觉。然后去咖啡馆,买份报纸,慢慢喝咖啡、吃早点,然后才去逛街。”这种自然流露出来的心态,悠闲放松得多。那里的人也和善,我随意问在哪里能找到书店,就有人非常热心地告诉我,什么书店好,在哪里,怎么走,并还画了详细地图。与香港人有着天壤之别。澳门版图要比香港小,人却比香港大气。
   
    澳门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小教堂,非常漂亮,也不张扬,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你在街上走,不经意地拐过去,就可看见里面一些令人惊异的美。
   
    澳门,更像一座欧洲古老的小城,似乎在她那曲曲折折的街道深处,留着岁月的影子,当你某一天造访时,在你不经意处投射下她那深邃而又斑驳的暗影,触动着你某一根的心弦。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