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与云门舞集

刘苇

    最早听说台湾舞蹈团叫“云门舞集”这样奇怪名字的时候,还是02年的冬天。那时正逢林怀民先生《云门舞集与我》一书出版,在上海新天地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他叙述了“云门舞集”名称由来:“云门”是中国黄帝时期已经失传的舞蹈名称,在《吕氏春秋》中有记载“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他说,取这名是想要追溯源头,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舞蹈;“舞集”是舞蹈馆、舞蹈会所的意思。

    当时,仅管他做了解释,“云门舞集”这样的名称对我来说,依然显得陌生而怪异。直至新书发布会结束后,他带来的云门舞蹈团在现场演出一段舞蹈片断,才使我感到惊异和震撼。

云门舞集《水月》

    在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曲声中,凝重而富有沉思的旋律在大厅里蔓延,一对男女赤裸双脚,身披薄如蝉衣的纱绸,犹如邓肯那样赤足而舞,动作舒缓而优美。《水月》。一个意境悠远的名字。

    自从那次观看了《水月》片断后,就一直对云门舞集的舞蹈深怀兴趣。之后终于通过DVD观看到全本。在长达70分钟的演出中,《水月》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舞蹈动作像是揉进了中国太极,无论独舞、男女对舞或群舞,均以连绵不绝、周而复始的节奏遥为呼应,在一呼一吸中演绎着某种东方理念。舞蹈灵魂融合了佛与道的思想,表现镜中之月、水中月影的空灵与虚幻。“水”作为意象,通领整出舞蹈,贯穿始终,是组成舞蹈语汇的词根,并且与巴赫那长河浩荡般音乐语符交融无间;而“水中月”则是灵魂,它如此邈远、幽深,带着天外的幻影,犹如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天虚之境。整出舞蹈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与阳,“致虚极,守静笃”,以及佛家的“色”、“空”诸念。

    舞台设计简捷明快,舞台中央犹如黑色的镜面上有着几圈白色水纹,上方悬挂着一面镜子,将舞台中淡淡水影反射,人在这水影中曼舞,水色、光影与人影互为映衬,在飘若柔丝与沉郁悠长的气韵中展现动静相宜的舞姿。

    《水月》体现了舞蹈艺术的完美,它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还展现了一种独具韵味的美,在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曲声中,那些舞者尽显婀娜,带给人们无尽的想像和辽远的冥思,让观者心境沉静,从而驰骋在奇幻的空灵之境中。

    最为奇妙的是,巴赫沉缓和充满哲思的音乐与舞台上展露的中国意象竟然浑然天成;其低沉、迟慢、冥想的旋律,与轻盈舞姿、柔刚相济的动作,组成微妙关系。西方精华与东方神韵在对应中呼唤,其本身就宛如阴与阳的相应与契合。

    云门舞集以邓肯至玛莎•葛兰姆的现代舞为基础,融入中国太极、武术、京剧动作,兼顾芭蕾。它把不同艺术元素融入舞蹈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含中国意蕴的舞蹈语汇,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丰富和创新了舞蹈表演艺术的内涵。而且,所创作的舞蹈主题大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如灵感来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揉合了书法美学的《行草》,加入了太极原理的《水月》,至于《白蛇传》和《红楼梦》就更不待言。成立至今的30多年中云门舞集在全世界演出,获得高度赞誉。多部作品被拍摄成影片,其中荷兰摄制《流浪者之歌》,法国摄制《水月》,德国拍摄《竹梦》。云门舞集不仅带给世界超凡舞艺,而且还在奇妙的艺术境界中展示了东方文化的神韵。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