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拼贴艺术——《镜子中的洛可可》

叶沙

    洛可可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初的法国,精致、甜美、幽雅为其主要艺术特色。洛可可的原意是由贝壳或小石头制成的装饰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即为“细节”。《镜子中的洛可可》是一本由细节组成的随笔集,文中所涉及的人物、作品、理论以至社会现象和文化模式都曾领一时之风骚,作者马振骋先生以细节为抓手,每篇的篇幅都不长,的确像极浓缩了海洋气息的贝壳和岩崖气质的小石头;文中出现的事物都大名鼎鼎久经描述,历史的客观存在在众多描述中如被无数镜子反复映射后形成之影像的碎片。马振骋先生用自己的镜子将些许碎片收集联缀,成就了一本意趣盎然的洛可可式作品。

    巴黎也许是世界上最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那里汇聚过太多作家、评论家、画家、艺术家和各界名流,他们像一群有翼天使在作者的镜前飞过,留下翩若惊鸿的身影。第一篇即有关海明威的巴黎情节,一九五六年一部被遗忘了近三十年的手稿,在巴黎丽兹酒店的地下室被无意中发现,当时海明威已移居古巴,而且九年没有新作品问世。还有什么能为这位被讥称为“初期的大师,暮年的骗子”的大作家提供灵感呢,只有巴黎。海明威据此手稿写成了《不固定的圣节》,这部新作为他重新赢得了荣誉。

    让海明威魂牵梦萦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巴黎,她的繁复绚丽令人难以拒绝又无法企及。那同时也是作者心仪的地方吧,所以在他笔下米拉博桥,第十四区的迪多路上,或圆顶咖啡馆里到处出没着值得记忆的人们。瞬间的出现自然不足以展示他们生命的全部,但惟其如此, 那个他们生活着的世界才更令人神往。离开巴黎后,作者还要去奥地利探访布莱希特,追随马尔罗往返于远东和欧洲,与小王子之父圣埃克苏佩里在欧、非、南美三大洲之间穿梭飞行,体会他一生的思念。保尔•魏尔伦说“我不在哪儿住,我向黑夜投宿”,作者镜子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像黑夜中的寒星投下一缕恒久的微光——影子的光芒,而镜子那一面,是作者心中众多恒星照耀的灿烂世界。透过此书,我们得以管窥一斑,实在是消永夜的乐事。

    然而,昔人已乘黄鹤去,今天的人们,即便生活在巴黎也只得承受来自美国的影响,只是两者间的文化冲突所呈现的样式比以往更接近喜剧。当美国影片、唱片进入法国后,法国作家阿兰•芬吉尔格罗感叹:“野蛮终于战胜了文明。把智慧产物降低为杂货商品,在美国,这称为‘娱乐’”;当美国人获得了萨特《肮脏的手》的演出权,搬上舞台的演出只把原剧压缩得只剩三分之一,台词更只保留了十分之一,美国经纪人认为:“总的说来,演出与原作差不多”。

    无论面对过去,还是当今,作者和他的镜子保持着一贯的宁静和清晰。这就是镜子里的洛可可,一种适合在案牍之余欣赏并有一定罗盘作用的艺术品。

版权所有 游吟时代 保留全部权利 © 2003-2013 Youyin.com